倡議工作是集結群眾智慧的工匠精神
OCF 開放文化基金會 2024 Spring 開放科技倡議實習心得

本文採用 CC-BY-SA @skyhong.tw 授權釋出,歡迎自由利用。原文自 13th December 2024 於 OCF 部落格發布,網址如下:
OCF 開放文教基金會是我第一個主動想要認識的基金會。自從認識 SITCON 學生計算機年會及 g0v 零時政府等社群,總是一再的證明大家聚集在一起的社群力量遠比想像中有影響力時,總是由衷感謝在背後默默支持這些社群的 OCF。這就是我想要來 OCF 實習的主要目的。不僅是想要了解以基金會的角度是如何研究和為開放文化相關的議題發聲,我同時想為開放文化推廣出一份力,以實際行動感謝 OCF 在高中大學時帶領我敞開大門的基金會。
這篇不只是實習心得,也是想和在資訊領域打滾但對於開源/開放文化的概念不熟悉的你推坑來 OCF 實習。你不僅能夠實際感受到 NGO 工作者心中描繪的理想化作實際行動的感動,如果你和我一樣在科技倡議組別實習,你甚至能體驗身為科技愛好者常用的工具,在開放科技倡議者的面前,又是截然不同的體驗。
我這次在開放科技倡議的實習內容是「深度研究一項開放科技相關主題,並將研究過程寫成專題文章發表」。相較於其他實習,我只需要完全專注在研究上即可,因此我在這次實習中的近乎全線上,並以每週為頻率討論研究進度和想法交換,同時也會由 Mentor 帶領你了解研究方法並且把研究方向理得更清晰。
開放科技倡議的前置作業:閱讀、消化、整合
在實習開始的前三週,為了瞭解開放科技倡議的整體架構,我閱讀了開放科技白皮書、承諾事項及 OCF 在 2024 年在開放科技上的 Roadmap 規劃表等文件。對於先前完全沒有讀過相關文件的資工系學生如我,能深切感受到這些議題看似和平常使用的工具相去不遠,有些工具和使用情境甚至非常熟悉。或許會認為要推動這些工具和 SOP 等等的議題似乎很簡單,要倡議的方法應該很直觀,但實際在做倡議時,會牽扯到的政策制定者、執行機關甚至是會影響到的公民等 Stakeholders 的關係非常複雜,同時也要考慮 OCF 在這些議題中間的角色也會影響到倡議的策略,這是我在前幾週深刻感受到的事情。
倡議並不只是找立委、抗議那麼簡單,而是要先清楚抓住議題的真正重點,並透過比較各國經驗了解不同標準、價值觀和技術選擇背後的掙扎。真的要實際走過才能深切體會到,一個成功的倡議需要充實的知識基礎、整合來自於不同國家的、不同情況的多元案例、並且靈活應用,且比較描述同一個狀況的不同報告,才能在倡議時擬出有力且有效的行動策略。
我無法在短短數月的實習時間就能夠把單一議題了解透徹,而在 OCF 做倡議的研究員可能也不是最懂的那個專家。但我們不用刻意成為專家,但是能夠閱讀來自國外的不同案例、比較不同方法之間的異同、整合各方專家建議,最後找到最適合現況的解決方法,並以容易理解的形式呈現給決策者,就是身為倡議者的專業。
議題研究成果轉化成文字也是一大挑戰
即便由 Mentor 已經將推薦閱讀的文件列表放在一起,但要從有限的資料中挑選適合的素材、有條理地組織資訊,以及在各種不同報告、文件與案例中找到核心重點的過程就足夠花十幾小時在上面,深切體會了解倡議的工作內容和實際動手實作的難度完全不在相同層次。
我最後決定著手研究開放政府的 KPI 制訂的方法論議題,並且以開放國會在公開動態資料時的「時間差」作為案例,並在眾多的參考資料中鎖定來自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以及歐盟兩個不同組織,在衡量不同國家開放政府指數的報告。目的是想要找到目前大家是如何看待、如何衡量動態資料的狀態,並且找出更適合的衡量方式。
即便找到了一些切入點,也想到了最後的結論狀態,但是在撰寫文章的敘事方式、段落安排與邏輯順序又是另一個工程。做後再不斷嘗試刪改與和 Mentor 的建議,才能逐漸寫出一個既有深度又能被一般讀者理解的文章。即便我經常撰寫部落格等短篇文章,但要把參考資料中的專業術語及自行想到的邏輯策略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撰寫,真的又是一個難題。
結語
這段實習期間,在閱讀無數文件、比較國際間的不同標準、嘗試從多種研究方向來切入後,最後總算是嘔心瀝血寫出了「你的國會資料什麼時候開放?」這篇文章。倡議工作不僅僅是呼喊口號,而是基於各方資訊經過溝通整合後而形成的非常高難度的實務工程。當有更多人願意投入、分享、思考並撰寫出自己的觀察,倡議工作便能在日積月累中產生影響力,不僅是倡議本身的價值,也很剛好的更是開放文化的核心思想。
就我個人而言,從一開始對「開放文化」僅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慢慢在閱讀各種報告與案例的過程中建構起主題,再到反覆修改文章、尋求 Mentor 的建議,整個過程都在強化我對於開放文化的理解,每一次的掙扎都非常充實。
這是我的第一份實習,而在短短幾個月內,我就從一名對開放文化一知半解的資工學生,變成了體驗過、甚至有能力用具體案例說明倡議內容的倡議者。很開心能夠體驗到在進行倡議研究的過程,學到了非常多,也感謝雁雁和葉子在這段時間的指導!
Acknowledgement
- 感謝雁雁在每次的階段驗收和對談中,不只讓我了解開放科技的精神,也一步一步帶領我做倡議研究的各種眉角及研究思維,並在這期間接受我的各種奇怪的需求和請教><
- 感謝葉子不時關心我的實習狀況和進度,以及包容我一次又一次的拖稿行為@@(沒錯,甚至這篇心得文我又在拖稿,真的非常糟糕🌚)
- 感謝 Rock 讓我決定投實習,並且引領我進門,了解臺灣開放原始碼及開放文化的歷史脈絡及完整了解 OCF 在各方的影響力及扛下的責任有多麽重要
- 感謝「強韌數位公民力量:從防禦到行動」雙報告發表沙龍的所有講者和工作人員,讓我了解公民倡議者第一線及研究者的故事及心得,也很榮幸能夠穿上 OCF 的工作人員衣服參與活動籌辦
- 感謝 OCF 讓我踏入開放文化的世界,如果硬要說我的信仰是什麼的話,或許就是 Open Source Power 了,真的感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