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時代談新聞的真實是有意義的嗎?

淺談我們該如何看待新聞

在網路時代談新聞的真實是有意義的嗎?
分解、理解、再構築,似乎和鍊金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新聞不管在任何時代,都會以不同形式流動在社會扮演溝通媒介的角色。而在現今網路時代中,新聞不僅可以在網路間穿梭自如,能夠獲取新聞的管道也飛快成長,訊息量也越來越大。然而,我們雖能在第一時間獲取消息,但錯誤的內容也同樣快速的被傳到各地。這也讓我們開始注意到錯誤訊息對我們的影響,也讓我們對於訊息的正確和錯誤有更模糊的判定。

在現今網路世代中,我們要如何看待眼前海量又雜亂無章的新聞?我們能不能從新聞中追求真實?追求真實的機制又是如何分解新聞的?這一切都要先從新聞是什麼開始說起。

中立、客觀、理性

新聞人與人之間傳達事實的工具,而新聞又可以簡化兩種訊息傳達的綜合體:事實與觀點,而新聞本身又是由記者或媒體以某種動機促成的。

事實指的是能夠藉由各種邏輯方式證實的文字描述,當某種描述沒辦法被證實為真時,其描述沒辦法被稱作為事實,也不應該將此敘述應用在推論或脈絡中。而新聞報導的觀點則指,新聞記者或出版社根據其報導的事實推出的脈絡或其結論。最終的觀點均由事實為基底,搭配作者的預設立場推得,而相同的事實推導出不同的論點,則是因為不同作者各自有不同立場的結果。

然而,在如此多樣的觀點中,到底哪一種觀點才是中立客觀理性並存的?我認為沒有任何一種觀點是被稱作客觀,也沒有任何一種立場能夠被稱為中立。每一個觀點都是由片面事實所構成,若將所有的事實當作集合,便沒有任何一個觀點能夠符合所有事實。就算有,我們的生理限制也沒有辦法將海量的事實一一理解,更不用提要將事實脈絡化成觀點了。


以芥川龍之介的原作,並由黑澤明於1951年執導改編的日本經典電影《羅生門》中為例:在電影中,衙門正在調查一件三天前在森林中發生的命案,並掌握了以下線索:

  • 一名武士和妻子在森林遇到大盜
  • 大盜強暴了武士的妻子
  • 森林中有綑綁痕跡的繩子
  • 武士在森林中被自己的武士刀刺殺

然而,三位當事人在衙門提供證詞時,每個人卻對此次命案的發生過程有完全不一樣的說法:

  • 大盜說:他透過誘惑將武士綑綁,並當他的面強暴其妻子,最後為了得到其妻子的芳心與武士決鬥,最終撿起武士的刀子險勝,但妻子卻在過程中逃走了。
  • 妻子說:大盜在強暴完自己後就逃跑了,事後本想向武士哭訴卻被冷眼對待。本來想用刀子自殺,卻因太過悲傷而昏倒,恢復意識後才發現誤殺了武士。
  • 代替武士作證的靈媒說:妻子被強暴後被大盜的甜言蜜語誘惑,最後甚至想要殺了他自己。大盜認為妻子太殘忍打算滅妻子口,卻被趁機逃走。大盜追趕了上去,自己則是撿起刀子自盡了。
《羅生門》劇照,取自網路

即使每個人的說法都符合事實,但這三個人的說法卻截然不同。因為三個人都是為了將自己的罪行降到最低,用自己的預設立場得出解釋最佳化。當然,在電影的最後,有一位從頭到尾見證真相的樵夫拆穿了事件的真相,間接透露了人為隱藏自己的惡而擅自扭曲事發經過的自私,但這三個人都在對照事實說得通的範圍內,將真相扭曲為對自己有利的結論。

若沒有樵夫的資訊,我們或許沒有辦法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總歸來說,我們會選擇相信樵夫也只是因為他沒有說謊的必要,卻仍然沒有足夠理由證明樵夫的證詞的正確性。誰能夠確保他不是整件事情的幕後黑手呢?

即便他們每個人的說法可以再藉由搜集證據一一推翻,但這樣的循環仍然無法讓一整件事情只有一種「正確」的觀點。再者,如何證明這些證據是否正確、是否具公信力也很難藉由不同方式證明真偽。因此我們只能在堅信「這些事實都是正確的」的前提下進行推論及脈絡分析。

假新聞是從什麼時候存在的?

然而,新聞沒有辦法將所有的事實一一描述,新聞記者為了讓新聞容易理解,內容往往都會經由不同手法簡化,而新聞往往都是因為這些簡化而改變看待事件的觀點。

若我們所定義的「假新聞」指的是事實上的錯誤,則我們應當有能藉由不同方式證明此其是否正確的規則。或許我們沒辦法在第一時間發現,但藉由嚴謹的事實查核,這些錯誤事實最終是能夠被發現並且修正的。但平常我們認為的事實錯誤,並不全為被我們困擾的「假新聞」,而是新聞寫出和我們所預想的差太多,卻是由正確事實推論的觀點。

說到底,假新聞其實打從一開始就存在了,只是因為網路的普及讓新聞大量流通,讓閱聽者能夠在短時間看到兩則以上不同觀點的新聞,進而發現新聞之間觀點的不同,再與內心的觀點比較那一則新聞是我們認定的「假新聞」。

在台灣早期,能夠獲取的新聞來源非常稀少,在戒嚴時期甚至只有兩大報社能夠選擇,就算其事實是假的,我們很難透過查證。直到網路媒體的出現,內容多樣化及觀點多樣化能夠讓我們輕易選擇新聞來源,但也能更輕易發現不同媒體報導相同事實時會導出近乎相反的結論。歸功於社群軟體和自媒體的普及,每個使用者都可以在社群上紀錄、發表、討論、散播各式各樣的觀點。若將此歸類在新聞的範疇內,那同時也代表每一個人能夠發表一種觀點,新聞的數量也從個位數來到千萬甚至億計。如此巨大的轉變從頭到尾竟然只用了三十年不到,身為閱聽者的我們,又要如何去適應並嘗試分辨這無數觀點的對與錯呢?

同溫層的出現

不管是物理層面和精神層面,我們很難有辦法瀏覽每一個觀點,因為這樣不僅效率太低,也沒有辦法有效的整理每一個觀點的脈絡。除此之外,我們會依本能趨向與自己抱持相似觀點的人並排斥與自己觀點想法差太多的人,因此我們嘗試會藉由網路社群的力量,和與自己的觀點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漸漸的在社群媒體上形成多樣的「同溫層」。

We become what we behold.

同溫層的存在和社團一樣,能夠讓我們在茫茫大海中帶來「終於有人和我一樣」的安心感,而這也不是一件壞事。但若是太長期待在舒適圈,會開始不屑和自己觀點不相同的人,進而否定這種人的存在,最終甚至公開發表仇恨言論抨擊相反立場的人。這不僅讓網路上為保護自己的論點而讓戰場火藥味越愈濃郁,閱聽者也不想看到網路上沒有組織性的辯論,最後讓同溫層越來越厚,導致沒有人想要跨出同溫層去理解其他不同立場的人的想法,誤會也隨之增長。

當沒有人鼓起勇氣走出舒適圈嘗試理解別人的想法時,便將永遠被自己的觀點束縛,認為沒有一種其他的觀點能比我的觀點好。為了向他人證明自己的立場是正確的,會嘗試向各地搜尋能夠佐證脈絡的論點,包含刻意擷取部分事實等。甚至這些論點卻不全然是事實,因為當事人甚至已經「不在乎」事實的真或假了,因為他的目的只有讓其他人能夠認同並相信我的觀點罷了。我們都只願意相信我們想去相信的事實,甚至根本不在乎事實的真假。

我們都只想看自己想看到的,刻意將世界理解成自己想像的樣子。

若這種情況持續惡化下去,將會有人選擇固執己見並不願意理解其他人的觀點,這時就算再用什麼方法也沒辦法改變它所看待事情的角度,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已經有「我的立場是對的」的,甚至認為自己的立場是中立、是客觀、是理性的前提,這並不是我們樂見的狀況。但以現今的狀況來說,我們仍然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可以讓每個人理解每個人的論點,但我們仍然可以對任何觀點抱持著開放心理,只要不放棄嘗試理解他人的想法,就能夠讓更多的觀點被發現。

當事實不再真實

先前有提到當某描述沒辦法被證實為真時,其描述沒辦法被稱作為事實。然而,以上所有推論的前提,都是我們「能夠」找到方法稱某描述為事實,但我們真的能夠做到嗎?

舉個例子:我們知道宇宙的形成是由約 138 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開始的,而這是藉由各種宇宙結構的實驗觀測和理論推導出的結論,而這也是大部分人所認定的普世價值。然而,極簡主義哲學家 Bertrand Russell 在 19 世紀提出了「世界五分鐘前假說」。他認為現實的所有物質和記憶都是五分鐘前形成的,而我們只是被灌輸了我們現在擁有的記憶,即便是大爆炸也是被塑造出來的假象。雖然聽起來無釐頭,但在極簡主義的思考架構下,這個假說是沒有任何一個證據可以證明世界五分鐘前假說是錯的。那我們到底應該相信什麼?

就算我們選擇相信科學,在網路世代中仍然有很多沒有辦法被定義的敘述被當作事實。我們在閱讀新聞時會偏向相信有來源的資訊,而這些來源普遍是來自群眾輿論、具公信力的媒體、圖片或影片證據等。但當這些被我們相信的來源被有心人操縱時,我們往往都毫不知情的被欺騙,甚至被強迫吊著尾巴走。

隨著科技的進步,已經有越來越多技術能夠欺騙過我們的五官。從最簡單的部分文字擷取、圖片擷取等悖離事實(misinformation)到刻意操作大量社群帳號帶風向、圖片魔改、甚至是 Deepfake 影片造假技術等刻意誤導(disinformation),我們隨時都有可能被網路信任體系欺騙而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理解,但我們卻不知道我們的思想卻被各種有意無意間操縱著。

隨著這個問題層出不窮,這個問題也不斷的被拿出來討論。即便在世界的各個地方都非常積極在投入事實查核,卻因為事實查核速度永遠趕不上假新聞散佈速度,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結論

新聞是記者或媒體將事實分解、理解後再加入自己的觀點並以文字構築的工具。而閱聽者閱讀新聞時,則是倒過來將新聞本身分解、理解後再構築觀點的過程。新聞的目的理應讓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但因為身處在網路世代,原能夠分辨的事實再也不能夠用簡單的方法分辨真假。就算不是身處網路世代,我們也沒辦法在新聞中追求中立客觀與理性。來自每次對真實的的疑惑,也讓我們更難談論新聞的真實,其也在網路世代中越來越難賦予定義,只能處在「道可道,非常道」的窘境。

難道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在網路世代中追求真實嗎?並沒有。

即便有如此龐大的困難阻止,只要我們沒有放棄去面對與自己對立的觀點,不斷嘗試理解每一個想法、釐清每一個事實、整理每一個脈絡、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或許有時會與真實背馳而行,但追求真實都將不會是癡人說夢。

因為這一切都是命運石之門的選擇!

附錄

我們該如何理解媒體所呈現的真實?

媒體報導新聞時其一定有報導背後的動機,而此動機導致報導時必定存在其媒體或作者的預設立場。即便新聞中描述的事實都能夠藉由不同方法證實,但新聞呈現的事實往往因為僅能代表部分的真實,在作者的預設立場下將脈絡引導向不同觀點。我們不需要刻意將自己帶入記者的觀點,只需要抱持開放的角度,知道並承認「有人對這件事情有這樣的想法」就好了,整件事情的觀點最終還是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想法。

真假的區別存在嗎?

真與假雖然沒辦法藉由明確定義區分兩者,但仍然能夠利用普世價值或邏輯推論兩事實的存在是否相悖。我們沒辦法利用絕對的方式判斷這兩種事實哪一種才是對的,只有依賴普世價值和邏輯辯證才能分辨,也因為新聞造假技巧越來越成熟,讓我們更難去分辨何為真何為假。

新聞的真實性對於民主社會的影響是什麼?

因為民主社會的支持,讓人民能夠擁有言論自由在社群上紀錄、發表、討論、散播各式各樣的觀點,並找尋觀點相近的人構成同溫層。同時,這個現象在無形間將不同觀點的人排出舒適圈,導致雙方沒辦法互相理解對方而提出片面事實鞏固自己的論點,讓雙方誤會一發不可收拾,到最後會變成各說各話,不惜使用各種手段抨擊對方的情況。當每個人都以本位主義角度思考時,原本民主社會的包容性便不復存在,很有可能走向崩潰、分裂甚至仇恨的情況。

政府可以打擊它所認定的「假新聞」嗎?

身為民主制度下的政府可以打擊的假新聞僅限於錯誤事實,不能打擊其事實推導出的觀點。錯誤事實不僅是政府,也是每個人民 — — 甚至每一位媒體記者 — — 要極力避免的,若放任錯誤訊息在網路上流竄,我們便再也沒有辦法信任網路上的每一件事情。即便每一個觀點都是由不同特定事實的脈絡推導,政府也不應該因為觀點的對立而封殺對自己不利的觀點。政府若執意要消滅對立觀點,對於對立觀點的人來說便等同於剝奪其言論自由的基本人權。